查看原文
其他

复杂思考,简单设计。

WeDesignCenter We-Design 2022-11-10
Sharing
▲ 图片来源网络
We live in a rainbow of chaos. (Paul Cézanne)我们生活在混沌的彩虹之中 (保罗·塞尚)
生活本充满了复杂,人类的进步史也是逐渐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的过程,让一切的选择从出于原始的本能,变成站于逻辑、社会规范和科技的高台上。
复杂是不可避免的,设计可能没有办法使操纵一台大型飞机的升降舵、方向舵和副翼简化成按下一个绿色的按钮,但可以尝试驯服复杂,让一切更简单一点:将各个驾驶舱的操作各司其位并可以被飞行员学习和理解,最终完成将旅客送达目的地的使命。
设计中,可以如何让方案变得更简单?笔者将通过两个搜索相关的项目,从 “可理解性” 和 “理解力” 两个方面分享自己的理解。
本期提纲:

1. 可理解性

• 安全、不出错的也会带来复杂?• 复杂的来源是什么• 设计调整输出:增强理解性。• 小结:显著的差异帮助增强可理解性。

2. 理解力

• 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会带来复杂?• 把握用户的理解力• 专注理解力• 小结:选择简单的结构专注理解力

3. 为什么需要消解复杂

4. 总结:如何简单设计?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 是指事物的设计本身能够让人理解如何去使用。当获得一只有把手的杯子时,你便知道将自己的手指穿进去可以拿起它。设计的努力便是各个感官的层面上,将这些事物自身的价值传递给用户。尤其在目前快节奏、碎片化的使用场景下,价值需要是用户在匆匆一瞥中就能够被传递的。
在搜索 “新冠疫苗接种” 的结果时,我们设计了关于新冠疫苗的 “在线预约平台” 和 “接种点” 两个模块来帮助用户完成接种疫苗的需求,而在后续优化这两个模块的过程中,我对如何提升可理解性有了更深的感悟。
1. 安全、不出错的也会带来复杂?
问题起源于在产品上线接入真实的数据信息后,发现了如下不合适的地方:
• 模块优先级出现偏差。实际接入数据后发现,本以为用户更熟悉的医院,绝大部分只能提供联系电话这个信息;医疗机构打造的在线疫苗预约平台配合着地推宣传,让人们的认知度反而更高(初版上线数据也发现大部分用户点击都落在在线预约渠道上),设计预想与实际使用需求产生偏差。
• 地址信息存在折叠。医院地址较长导致信息被折叠,用户不了解接种点的具体地址。
针对这两个问题,设计展开了优化:
• 优先展示可在线预约的平台,交换与接种点的位置:让用户更常用、认知度更高的模块更前置、快捷地被找到。
• 提供完整展示地址字段的路径:在用户点击医院机构的头像时,展示弹窗中可以看到完整的地址信息。
已有的问题好像用一种安全的方式逐一解决了,但在内部体验测试时却发现了新的问题:两个模块使用一致的结构进行设计,导致用户需要逐字阅读才能理解两种接种方式的差异。简单一致在视觉上似乎是简洁、通用的,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增加了用户理解的复杂度。
2. 复杂的来源是什么
在现有的设计下,用户需要仔细阅读来分辨两类机构的区别。那么,这两类机构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如何才能让用户快速识别这些不同?这需要回到可理解性本身,即他们各自提供的使用价值究竟是什么。
结合自身经验我们就可以发现,对于在线平台来说,最大的价值当然就是能够在线预约这个能力,互联网让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安排好接种疫苗,十分便捷。这也解释了首次上线时在线模块虽然位置靠下,但仍是大家普遍选择使用的模块。
机构接种点在无法提供在线预约这么便捷的操作的情况下,对用户来说更多地是提供了付之行动前的辅助参考信息,帮用户定位到附近的接种点并提供电话、地址等信息,做好去接种前的的安排。
因此,我们找到了两类机构各自的重要元素,即预约平台的 “在线预约入口” 和接种点的 “地址、距离和电话信息”。
3. 设计调整输出:增强理解性
既然两类机构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不同的,那它们在用户感知上也应直观地体现出各自的重点和差异来。由此,设计做了以下调整:1. 在线预约平台更加突出在线预约的按钮,将其作为主要推荐操作。2. “接种点” 的标题修改为 “附近接种点”,更加贴近用户的生活使用场景。3. 去掉大部分人都记不住的医院头像,将更多的信息腾给地址展示区域。 4. 调整 “电话咨询” 概念,仅作为简单的电话信息被理解,不强加给用户要去咨询的目标预期。
因此在最后的设计表达上,用户看起来就是一组可以在线预约的机构和另外一组含有电话地址信息的机构,看到已有的信息就能知道自己可以怎么用,而不需要像之前一样通过仔细阅读来理解各自的区别。至此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种结果的优化,通过让差异更显著的方式,增强了用户对于模块之间的可理解性。设计的结果在用户看来或许是微小的改动甚至无法察觉,但过程中其实有着尝试去贴近用户生活的努力。最后的数据上也能够验证这次改动帮助用户更快地理解了这里的功能,并找到了想要的东西。4. 小结设计的表达应直观且明确,在设计并列但不同的模块时,可以尝试从用户本身出发:这个模块究竟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找到用户的理解方式并尽量放大这个差异能够增强设计的可理解性,帮助用户尽快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2理解力
理解力是指用户去理解事物的设计时的理解能力。人们在使用互联网功能时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目标,可能是让自己开心一下,也可能是去获取指定的信息。产品的功能设计则需要在用户的这些命名为 “目标” 的理解力范围中大展身手,即给用户想要的,但不能超出太多他们需要或理解范围的内容。
百科内容是搜索中用户的重要目标,用户习惯利用搜索引擎快速获取概念解释,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在设计医疗百科的结果时,笔者也遇到了用户 “理解力” 上的难题。
1. 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会带来复杂?
百科的知识结构是一种网状的结构,具备着富含逻辑的大类子类归属关系。例如,在用户搜索 “糖尿病症状” 时,依据知识结构应该这样告诉用户:“你现在选中了这个知识结构下的这一个类目,其他平级还有很多类目可供消费”,这是一个子类包含在大类下的结构。
直观感受上,这好像是一个适合用 Tab 去表达的结构。Tab 的优点是能够在较低的高度内传达出知识结构,并带给用户明确的切换指向来起到平级教育的作用。
但在设计尝试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在用户点击 Tab 项时,用户的当前切换似乎并没有带来更全面的信息。在这个含有知识结构的结果下,呈现的信息本身已经是缩略态,用户多做的一步点击操作也是仅仅在结果里看到了缩略的不到 100 字的文本,此时的设计就像是用户买了票但只给他看了一部电影的预告片。
对于内容的消费来说,或许更合适的是能够在最短路径上消费到全部内容,而 Tab 本身呈现方式的预期是较为明确的原地切换,“原地展示缩略信息” 与 “更完整地消费信息” 产生了矛盾,因此判断 Tab 的方式不太适用于在搜索结果的消费型内容上。这个方案被放弃。
那有办法在保证是跳转预期的基础上,满足当前搜索词信息的完整获取吗?
设计上继续进行了一番尝试,在整体中突出子类以与用户当次的搜索词形成对应性,同时保持结构的稳定。但拿这个像是变形金刚一样组合的方案给到用户测试,收到了难以理解的反馈。
2. 把握用户的理解力
设计似乎进行得不太顺利,是不是方向本身就不对呢?脱离设计师的身份,如果我只是一个来搜索医疗词条的普通用户,我是如何获取内容的?
搜索 “糖尿病症状” 时,因为已经这样搜了,那么首要当然是了解最关心的症状了,接着对于糖尿病其他信息,如果我发现我有这个症状,那就去看看怎么治疗;如果想仔细研究下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那就要去看看这个病是怎么来的......
这个路径抽象来看,其实是一个线性结构,那么在用户理解上就是:现在需要的东西,和其他一堆相关的东西。这才是存在该搜索需求时用户的理解力范围。
此时我们找到了设计进行得不顺利的原因:用户在理解百科时,并不以我们想传达的网状结构 “我选中了一个大类下的子类” 去认知,而是一种更加符合直觉的、简单的路径。那么,设计上是不是也能够适应这种理解力?
3. 专注理解力
于是我简化了医疗百科的理解模型为简单的线性结构,抛弃想要传达太多的想法。在搜索子类时,采用 “我需要的 - 其他我可能需要的” 的简单顺序,率先承接用户搜索词呈现出的最需要的内容,需要详细介绍则跳转满足;若已经满足好,提供的其他子类作为延展消费的链接,是自己需要的再点进去看看。
数据结构的复杂和完整性不是用户需要去理解和称赞的东西,不让用户去学习我们的模式,简单专注用户的当下需求与目标,或许才是用户需要的设计。
4. 小结:选择简单的结构专注理解力
复杂结构因需保持可理解性,经常给设计的转义过程带来巨大的困难。于是有时不禁思考:这个结构和信息真的是用户理解或需要的吗?还是我们刻意强加想要表达的呢?
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到过:“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设计师在具备技术的基础上,也需时刻保持接近的态度,真正感知用户是如何使用的,当下能够理解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让他怎么用。明确这些答案后,再用设计语言贴合用户的这种理解力模式,或许就能找到解法。而不会错的一个选择永远是回归简单的线性结构,因为这是更容易转义的一个方式。
3为什么需要消解复杂
《设计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应对复杂的关键是找到理解的两个方面:可理解性和理解力”。即要求针对特定设计基于操作说明指示,或设计本身就是看起来能够被理解的。而这两点在互联网设计中,似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低门槛性意味着对设计本身可理解性的要求大大提高,用户既繁忙,也缺少通过外界作用的提升理解力的方式。
远不同于以往在百货商店的购物体验,每个 App 能够被一一附赠详细的使用说明书;也不像在学校,能够使用整个学年来上一节叫做 “如何学习使用微信” 的课程。用户去理解的时间也是极短的:人们多处于碎片化的场景中,在公交上的抬手一看中去理解信息,导致用户在操作时大多是直观的快速感受,不会睁大双眼开始一行一行地做阅读理解。但用户仍然含有专注的目标,并不愿意被分散和打扰。产品如果不能满足需求,提供了再多的信息不能够被用户顺畅使用的,也就失去了价值。
由此,这两个挑战就要求设计在消解复杂的信息并转化为解决方案时,是专注于用户的理解力并可被理解的,而并不需要陷入设计师自我表达欲的漩涡:“嘿用户!你看我做了多么复杂的思考!”。
4总结:如何简单设计?
即使日常工作充满了繁杂的信息,但设计师没有必要让用户去面对这些内容,而是替用户消化这些复杂并转化为简单的设计,尝试多在设计中将差异更直观来增强可理解性,将表达结构更线性来专注于用户当下的理解力。最终能够让用户不惊叹、不赞美,而是安心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这样的设计或许才是好设计,为现代人在已经很复杂与疲惫的生活中能够轻松的、快速的使用互联网功能做出设计师的努力。
—  The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需转载,提前联系我们授权。

作者:Simoe

Everything Matter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